2021年8省联考作文试题详解

2021年8省联考作文试题详解

作者:陆平(南京市金陵中学)

版权所有 盗用必究

2021年8省联考作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趋势观察

因为相关通知明确表示本次联考的试卷模式看齐去年的山东卷,所以作文题出成这个样子也在意料之中。

2020山东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不过去年的山东卷作文一定程度上受到时势的影响,在命题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保守,未能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的命题原则,也未必能达到“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的目的。

相对来说,2019年底山东模考所使用的《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中的作文题,带有的进步性因素更多,可能是全国卷原本的方向。

2020模拟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有必要重视的是,虽然这次模考作文要求中的“主题征文活动”对于写作没有什么影响,但毕竟提出了一个任务情境。今年高考将采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可能性极大,而所设任务对写作的限定性,只会高于这次8省联考,而接近2020模考。

当然,我们没必要去猜或者赌今年的作文题是什么样子,向学生讲解好眼下一道道模拟题,批改、讲评好一篇篇作文,是要完成的基本责任。因为8省联考起了这样一个头,下面的各市模考大概率也会是这一类题目。如何不把大话题写空,如何在主旋律话题中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我们下面分析的重点。

作文审题立意

主题分析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是本题明确限定的论题。“铭记历史”是手段,“迎接挑战”是目的。材料谈了很多“铭记历史”,所以我们先说说“迎接挑战”。

“迎接”,着眼于当下和临近的未来,且带有主动性。这要求我们在文章中将历史与现实关联,明确提出一个确实存在的“挑战”,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而不是停留在对往事的评说上。

“挑战”,默认了对手或者困难的存在,且带有急迫性。这要求我们在文章中多谈“铭记历史”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帮助,而不是进行人文或是哲理方面的感悟。

因为材料是关于“抗美援朝”,让人直觉想到“挑战”来自美国,文章要谈中国关系或者中国对美国的反制。而中美关系毕竟是大事,媒体上的言论方向性的较多,细节化的较少。考生要想在有限时间里“写一篇文章”,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少人会被“抗美”一叶蔽目,思考仅止步于“挑战”的存在,那写成的文章在思想上无非“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内容上就是“铭记历史,敢于挑战”,不合于作文主题。

我们的解决思路是:精读材料中的一点,把“结合上述材料”这一限定,转化为“感受”和“思考”的基点,在材料中获取立意。

材料分析

这就说到了“铭记历史”和作文材料的关系。“历史”是对过去的事件和活动的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所以具有客观性。在考场环境中,是无法提供考辨史实的可能的,所以必须通过给出具体史事的方式,建立考生和阅卷者对于客观历史的共识。前七句是历史记录,最后一句是历史诠释。理解最后一句,要结合前七句中的某句。所以说,最直捷的审题、立意思路,是在前七句中选择一句作为需要铭记的历史,从中提炼出一种精神,然后与当下的某一现实挑战关联,谈解决之道。

前七句可分为四组,我们下面分别讨论。

1.国家的安全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组句子谈的是“抗美援朝”的背景。可以解读出的历史经验是“为了国家利益,必须迎接挑战”。

材料强调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性是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就是表明领土完整正受威胁。

我们作文时,要联系到当下我国利益受到的威胁。比如外国支持台独势力将危害我国统一,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经济、科技方面的封锁将危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也属于国家安全问题。

另一点与“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类似的,是这些危险都处于爆发的临界点上。抗美援朝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奋起反抗,见招拆招,争得发展的空间。而不应该听之任之,坐待对方以“切香肠式战术”步步蚕食我国利益,而使我陷入窘境。

补充几句。虽然“百废待兴”“极不对称”“极为困难”等词语可以引申出“知难而上”“勇于面对”等话题,但个人觉得这些因素在这组句子中更多是为反衬出抗美援朝决策的必要性。单纯讨论“勇气”的价值,在现在这道题目下很难成文。

2.英雄的牺牲

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

这句谈的是战斗在“抗美援朝”一线的英雄。可以解读出的历史经验是“应对挑战,难免有牺牲”,“挑战的胜利,是英雄的牺牲支撑起来的”,“给英雄以尊重,才能迎接挑战”。

联系到当下国际环境上的挑战,也有不少战斗着的英雄。科技、经济等领域,不乏为了支持中国发展而放弃海外优厚待遇的人士。被卷入贸易战的,有国企也有私企,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必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不过,真正伟大的牺牲往往处于默默奉献之中,我们很难道出他们的姓名。英雄与知名度无关。个人觉得当下的网红外交官们算不上英雄,毕竟他们还没有向我们展示出什么牺牲。如果孟晚舟是因美国限制华为而被陷害,那她的被捕与不屈确实可以称得上中国应对挑战中的英雄。

如果我们把“挑战”落实到中美关系之外的领域,比如新冠疫情,那讨论英雄牺牲的问题就容易很多。战斗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摆渡人”,无疑付出了亲情、时间甚至生命等巨大牺牲。

3.群众的支持

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

这两句是前一句的补充,强调了“抗美援朝”中的民众力量。“人民战争永远是我们的看家真本领”。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就多次发起“飞机捐”。我校当时名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因南京被日寇占领,迁至四川万县,响应募捐所得钱款,订购滑翔机一架,命名为“万县金陵中学号”。解放战争时期,陈老总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不过当时小推车里装的是物资,推车的百姓可也冒着生命的危险,所以他们已不仅仅是支援的群众,而可以算得上上一句中的英雄了。

“要发动群众”,是容易达成的共识,而“何时发动群众”“如何发动群众”,才是值得作文讨论的。如我们以群众的立场作文,当然可以表态“服从国家需要”,但如果采取更高的视角,就需要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界限问题,考虑动用群众力量的必要性问题。我们需要警惕对民众力量的依赖而造成的不谨慎,也要警惕发动群众引发极端民族主义抬头而造成的不理性。不过这些,对于这次的作文题来说,就是题外话了。

4.世界的大义

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这两一句是对“抗美援朝”意义的总结。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抗美援朝”中,“抗美”有“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类国家利益方面的意义,“援朝”则有“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这样的世界大义。

在当下,我们看待中美关系危机,也需要有大格局。

过去用阵营、主义来解释冲突的必然,现在则多将冲突原因解释为中国发展打破了美国设置的旧秩序。中国争发展,就是为发展中国家争发展。“天下苦美久矣”的说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但是,把美国置于世界的对立面,来使我方获得“大义”,仍有落入二元对立思维陷阱的可能。

不妨再跳出一层,想想:是不是只有“战胜美国”才是“迎接挑战”的最好结局?“迎接挑战”是否等于“积极备战”和“勇敢开战”?

或者说,中国面对的真正“挑战”,是如何避免冲突恶化,如何再次稳定局势,维护世界和亚洲的和平。这一“挑战”是新的,所以应对的方案可能不能直接从历史中获得。但大格局才有大智慧,必须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我们重温一下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的讲话:

  • 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 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
  • 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 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1人评论了“2021年8省联考作文试题详解”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